关灯
护眼
字体:

Chapter 4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优等自卑感——围绕虚荣心

    人要是能够完全接受自己,活得该有多开心啊。但是,实际上,很多人要么想变成一个特别好的人,要么就想变成一个特别坏的人。摆脱现状,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个想法当然是很正常的,不过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追求看似虚荣心的个人优越感会是一件多么折磨人的事情。

    追求优越感是一种普遍欲求

    阿德勒认为,人作为一个整体,是为了追求更加优秀或者追求优越感而做出各种行动的。希望自己变得优秀,摆脱那种无力感,这种欲望是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到的普遍欲求。(《个体心理学讲义》)“对于优越感的追求,为所有人赋予了原动力,这也是促进人类对文化做出种种贡献的源泉所在。人的生活大约都是按照这种活动轨迹进行的,即从下至上、从负面到正面、从败北到胜利不断挺进的过程。”[《有关人生之意义的心理学(上)》]

    这种优越感的对立面,便是劣等感,它也是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到的(《个体心理学讲义》),“不管是追求优越感、还是劣等感都不是病,是一种健康且正常的状态,可以说是它们在不断地刺激人们向前进步和成长的”。(前述著作)

    个人优越感的追求

    阿德勒并不是在否定人们追求优越感,他所反对的是通过获得个人优越感的方式来解决人生课题的态度和做法。

    追求优越感,也可以分为正确和错误两种方向的追求。当追求优越感的行为以野心的形式呈现出来时,便是错误的。此时,那些异常野心勃勃的孩子们面对与他者的竞争关系,就会陷入困境中。

    “他们的判断标准为是否会获得成功,而不是面对困难去解决困难的力量。我们人类文明也是如此,比起基础教育,更关注看得见的结果和成功等等。我们显然已经习惯于这些做法。”(《儿童教育心理学》)

    这样的孩子,最终只想靠成功来获得别人的认可。

    “他们即使成功了,如果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不会感到满足。其实,对孩子们来讲,面对困难时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克服它,而是如何保持精神的平衡状态。孩子们在外界的引导下一旦变得野心勃勃,就不会理解这一点。他们只觉得没有别人的称赞就活不下去,于是,会很容易受到他人意见之影响。”(前述著作)

    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如何养成实力直视和解决困难,而是如何获得看得见的成功。不过,要知道“不费吹灰之力而获取的成功,往往会像泡沫一样,容易破裂”。(前述著作)

    对这群野心家来讲,最终是否能成功才是最为关键的,而到达这个结果的过程并不重要。得不到好结果的课题,压根儿就不会着手。如果课题比较难,只能在现实中付出努力去克服困难,然而他们会提出各种理由和借口不去做这个课题。这种想法是病态、不健康的,它就是我们所说的劣等自卑感。有劣等自卑感的人,会因为没有得到希望的结果而精神崩溃,后面我们会提及,他们即使得到了所希望的结果,也不会感到满足,他们想要的是他人的称赞和夸奖。他们整日都在思考要想获得他人的称赞和认可该怎么做,因此很容易被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所左右,自己则很难独立做出决定。

    在副战场战斗

    任何事情,只要想完成,就得付出努力。但是,有的人遇到努力却无果的事,就干脆放弃为之努力。按阿德勒的说法,他们是在“副战场”战斗的一群人。(《儿童教育心理学》)换句话说,他们是在副战场追求“人生中非有用之面”,即为得到廉价的优越感而战斗。

    那么,一个人应该身处“主战场”而不是“副战场”才对吗?也不是。活着,绝不是为了与他人竞争。所有人生来都有一个主战场,然而,对于那些活着就是与人竞争的人来讲,一旦在主战场战绩不佳时,就会放弃继续努力,跑到“副战场”去追求优越感。在工作上无能的上司,会在“副战场”找各种理由去责骂下属。看到下属为此而受伤、情绪低落,就会有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如果遇到好胜爱反抗的下属,那么,在副战场获胜时所获得的优越感就会更大。

    在“副战场”追求优越感的现象,在罪犯身上也能看到。他们面对人生困境,不愿意通过建设性的努力去克服,而是选择了偷别人东西、给别人施加危害等廉价轻松的方式,以此来受人关注、获得优越感。神经症者通过病症来支配他人,用这种方式站到比别人优越的地位。抑郁症患者虽然患上了抑郁症付出了代价,但同时也通过哭诉自己的病症而成功吸引到了别人的关注,成了“征服者”。这种人,就像被宠坏的孩子常做的那样,故意扒开自己的弱点给别人看,以此获取“成功”,他们对这种做法已经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神经症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这时的成功,便是“副战场”的成功。

    阿德勒举了一个患有清洁强迫症的女子之例。该女子,整天都在洗衣服、打扫屋子。她不停地清洗所有东西,自己房间的东西绝对不会让他人触碰。清洁强迫症往往是作为“躲避做ài的手段”来使用的。(前述著作)被人触摸和爱抚,就会觉得自己被弄脏了。通过这个病症,她觉得自己比世上任何人都干净而美丽,获得了“高贵优越感”。

    这类人通过在副战场取胜而获取优越感。他们喜欢夸耀扭曲的优越感。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心想对方不可能理解我的心情,推开对方向自己伸出的援助之手。周围的人不得不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接触和对待这个人。

    所有神经症都是由虚荣心而起

    阿德勒是在1937年飘然离世的,享年67岁。那是他在苏格兰的时候,刚在阿伯丁大学顺利结束了连续四天的演讲活动,准备启程到下一个演讲地的当日早晨,他吃完晚饭独自出去散步,刚走出酒店没有几步就倒下了。病因是心肌梗死。

    在阿伯丁的第一个夜晚,阿德勒和邀请他的阿伯丁大学心理学教授雷克斯·耐特(Rex Knight)在他投宿的酒店大厅交谈。两个人刚打完招呼找了个在沙发坐下来时,一个年轻人向他们走来。

    “我知道两位绅士是心理学家。不过,你们俩谁都猜不到我是什么样的人吧。”

    耐特一脸困惑,只见阿德勒抬起头注视着年轻人说道。

    “你错了,我觉得我应该能说点。你是一个虚荣心非常强的人。”

    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说时,阿德勒回答。

    “两个陌生的绅士坐在沙发上聊天,你突然走来,唐突地问对方知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不是虚荣心强是什么呢?”

    阿德勒对耐特解释道。

    “我一直都致力于把我的心理学变得单纯而简单。可以这样说,所有神经症都是由虚荣心引起的。或许这个描述过于简单,反而晦涩难懂。”(Manaster et al。eds。,Alfred Adler:As We Remember Him)

    此处,被阿德勒当作问题来提及的虚荣心,就是我们在前面所提的优越感追求心理。

    “提到虚荣心,我们很容易看破别人心中那条向上的线。这个线表示,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完美,便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等身大的大目标,希望站在高于别人一等的位置。”(《性格心理学》)

    “向上的线”正是我们所说的优越感追求。如前面所述,为了摆脱无力感而去追求优越感,认为自己不完美的劣等感……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患者往往会对不健康的身体抱有劣等感,希望早日摆脱这种状态,这便是“追求优越感的心态”。

    但是一个人一旦“设定一个等身大的大目标,想要站在高于别人一等的位置”,劣等感会变得过于强烈,过度追求优越感,此时已不再是普遍存在的劣等感、优越感。它们已经变质,变成了“劣等自卑感”“优越自卑感”。

    不管是哪一种自卑感,都属于人生中非有用之物。我们会在“副战场”中见到这些。劣等自卑感更进一步,就会变成神经症。(前述著作)在优越自卑感的作祟下人会过度追求优越感,此时的优越感已经变成了个人的优越感或神经症优越感。

    价值贬低倾向

    有虚荣心的人总会抱有一种敌意,恨不得把他人都打趴下,直到对方体无完肤。“他们时刻准备嘲笑和指责他人,自以为是地批判所有人。”(《性格心理学》)仿佛攻击才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一样。

    追求个人优越感的人往往会这样做。

    “这类人会经常表现出轻蔑、侮辱,我们称其为价值贬低倾向。有虚荣心的人,就是想要找到他人的攻击点,比如他者的价值、重要性。要把他人打得落花流水,才能获得优越感。”(前述著作)

    我有点惊讶于阿德勒一向主张“要想了解人的本性,不可傲慢不逊。”(《理解人类本性》),然而对刚刚那个青年他却很直截了当地当人家的面说他有虚荣心。阿德勒是一眼看穿了那个年轻人表现出的“价值贬低倾向”。有虚荣心的人,会攻击别人的价值与重要性。阿德勒指出他们就是通过贬低他者的价值,获取相对的优越感,他们内心藏有脆弱的感情或劣等感。

    “对他们来讲,认可(他人)的价值,等于是对他们个人的变相侮辱。由此可以推测出,他们内心的感情有多脆弱。”(《性格心理学》)

    正因为他们深知自己不够优越,只能努力强调自己的长处,装出一副“看上去”比别人强的架势。

    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决定采用贬低别人价值的手段。阿德勒和耐特都是心理学家,这个年轻人向两个人称你们肯定猜不到我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一种公然的挑衅,仅仅向两个人指出这一点,就能让他感到了一种优越感。

    虚荣心谁都会有

    阿德勒说,虚荣心在谁身上都能发现。不光是自己,周围的人也有。没有人能摆脱虚荣心,谁都会多多少少带着这种倾向。(《理解人类本性》)阿德勒所说的“所有神经症都是由虚荣心而起”中不仅包含了神经症者,而且还包括了神经症的生活方式、性格。它可以解释为以下几点。

    “总而言之,他们会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付出努力。这种努力一旦占了优势,就会给精神生活带来紧张。在这种紧张感的刺激和作用下,他们的目标会更加明确,为了获得更大的优越感而采取行动。他们会期待在人生中获得更大的胜利。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与现实的交点。先是失去与人生的关联性,每时每刻都去介意自己会(给他人)留下什么印象、他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他们的行动失去自由,受到种种限制。此时,就会频繁暴露出一种性格特征,即虚荣心。”(前述著作)

    对于刚刚那个青年的问题,阿德勒答道。

    “两个陌生的绅士坐在沙发上聊天,你突然走来,唐突地问对方知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不是虚荣心强是什么呢?”

    有虚荣心的人总是想被人认可,“介意自己会(给他人)留下什么印象、他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指的就是这位年轻人。

    就在刚才的引用中,“失去与现实的交点”是来自德语的unsachlich。它的反义词是sachlich。这两个单词都是由名词Sache(事实、现实)演变而来的形容词,sachlich是符合事实的、现实的或是接地气踏踏实实等含义。我翻译成了“切合实际的”。unsachlich是“不符合事实、现实(Sache)”的意思。

    介意自己被看成是什么人,便会失去与人生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