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Chapter 8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活在过去,也不是活在将来。有这种心态,就不会想着过去的事而后悔、想到未来的事而不安。

    珍惜每一个瞬间,好好活着。不过,你也没必要因此而时刻保持令人窒息的紧张状态。要想sachlich地活着,就得认真地活,但是,认真并不等于“深刻”。不认真的人,无法享受人生。就像游戏,只有遵守游戏规则、认真玩才能享受游戏的真髓一样。但是,输了游戏就会死吗?并不是。失败了,重新再来。你可以像玩游戏一样,享受人生。柏拉图说,正确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游戏人间。(《法律篇》)旧约中的《传道书(Ecclesiastes)》写道:不管什么事,比如,出生、死亡都会有某个“时间点”,人经历了苦难又能如何呢。对人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开心地享受人生。

    要享受,就得认真。人生也是游戏,有的人对这个说法表示反对,越是这种人,越会过于认真地对待人生。当然,这也没有错,只是,不要认真过头,变得“深刻”。

    一个患者总算拿到了医生的诊断,可以停职休息一段时间了。医生对他说:“终于可以休息了,现在你可以恢复精神了。”患者不以为然。

    “我这是病了才要休息呢。”

    “不对,是为了恢复精神,才休息的吧。”医生快言快语,毫不顾及患者的感受。

    “要不去旅行吧?”

    “不行。公司给我打电话我要是没接到的话,会说我病了还去玩。”

    显然,患者认为,自己在休息的这段时间,上司、同事还会一直关注自己,其实不然。公司的人都很忙,谁也不会去关注休息中的人。说到这里,患者才理解了休息应该是什么状态。当他拿着手机踏上远途旅行时,已经没有像原先那么过于认真了,明显恢复了不少精气神。

    阿德勒说:“有一种人一直都保持心情开朗、还有意在人前卖弄和强调自己的这一面,从而获得人生中光明的面。想把人生的基础建立在喜悦和开朗乐观上。”可以看得出“层次的差别”。(《性格心理学》)

    “有一种人,在内心深处不时地展现出孩子气的开朗的一面,虽然做法有些孩子气,但是具备一种令人兴奋的东西,他们不会逃避课题,而是想以玩游戏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课题。”(前述著作)

    但是,他们中间还有一种人是,该认真对待的时候,也会像孩子一样幼稚乐观地考虑人生。

    “这种性格的人,离认真有很大的距离。他们总是给人以不确定的感觉。把困难想得太简单,以为能轻松解决。经常能见到这类人因为这种性格,反而被调离课题。主动逃离难题的,要另当别论。很少能见到这类人解决过什么难题。”(前述著作)

    对一个为失眠而痛苦的人,公司不会交给他重要任务。其实,不想拿到重要任务,才是他患上失眠症的真正目的。因为失眠症而被调离课题的人,往往过于认真。而过于乐观开朗的人,则是缺乏认真。乐观开朗也要看程度。不管什么课题,都需要努力才能完成。面对课题,你的口头禅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没问题”,周围的人怎么可能不对你产生“不安感”呢。认真做了课题但是失败了,尚且还能让人信赖,而过于乐观的人被调离难题,是因为他被周围的人判断为“不会认真做课题”。

    阿德勒说:“即便如此,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我必须得说几句。一般来说,他们与在社会上大多数的、总是摆出一副臭脸不高兴的人相比,能给人带来快乐。与那些看上去悲观、不开心、只会看到事物阴暗面的人相比,他们会更容易接受现实。”(前述著作)

    除了过于乐观的态度所带来的问题以外,其实,乐观的人也有他们的优点。他们不会回避问题,别说回避了,反而还很乐观积极地面对课题,仿佛眼前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一样;而且要说到他们的“美好且使人共鸣的态度”(前述著作),真是无人能比。那么要想认真地游戏人生,应该怎么做呢?

    成为Traeumer(梦想家)

    当年轻人会怀揣希望、梦想和理想,想要认真、真诚地生活时,总有严峻的现实和冷漠的大人会拦住他们的去路。我想起了年轻时读过的三木清的书,叫《不被谈及的哲学》,里面有一句。“老于世道”、早就放弃人生的人,会很亲切地告诉你。

    “你就是一个Traeumer。这个梦迟早会被破灭的,你要变得现实一点才行。”(《不被谈及的哲学》)

    “Traeumer”就是“做梦者”。我记得很清楚,三木对这一点做了什么回答。如果有人对我说这些话,我一定用同样的话回答他。

    “不知道。只是,我认为一颗纯粹的心应该一直都要做梦。”

    不知该不该感到庆幸,总之,从来没有一个大人对我说过这种话。不过即使有人劝我放弃梦想,我也不会听从,我一直都这么认为。

    三木清是在23岁时写了《不被谈及的哲学》。我活了多少岁都没有变成“老于世道的”人,想到这一点,其实我心里还是很自豪的。

    纯粹且感受性很强的人,会活得比较艰难。现实中,这样的人终究也会放下理想,变得现实。在某些部分做出妥协,又让自己某些部位变得圆滑和迟钝。而我希望你知道的是,大可不必这样做。

    理想是一颗北极星

    三木清这个Traeumer,一直都是高高举起理想的旗帜,认真地活着。就像旅人仗着北极星继续自己的旅程一样,只要望着“指路星”(《生活意义》),就不会迷失方向。如果看不到这颗星星,就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吸引住,只会活在瞬间。如果理想不明确,“当下”的生活方式就会变成瞬间主义。

    这个理想就是为他者做贡献。什么是对他者做贡献,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过。阿德勒说,唯有为他者做贡献才是一种“善”,不过贡献并不是指很特殊的贡献。仅仅是存在本身,也能算作对他人的贡献。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还能做出贡献,就去做。只要认准了理想,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会始终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偏离轨道。没必要和谁竞争,要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去和未来,认真地享受人生,但是不能变得过于认真,像跳舞一样享受人生。相信自己肯定能到达某个地方,并不只是单纯地到达目的地,而是,以“为他者做贡献”为理想和目标,sachlich地享受着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这就是阿德勒的观点。阿德勒的目的论中的目的为“善”,在设定这个目的时,不一定非得是未来。

    乐观主义

    人也可以用其他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根据“如何面对困难”来进行分类。乐观主义者,是指性格向着一条直线发展的人。他们勇敢面对所有困难,不会过度深刻地接受它。他们具备自信心,能轻松找到有利于人生的立场。不会提出过分的要求。对自我的评价高,是因为没有觉得自己有不足。因此,当面对人生困难时,比起那些抓住一切机会找借口、把自己当成脆弱不完整的人,会更加容易忍耐,在困境中也能坚信一切还可以重来、可以弥补。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性格心理学》)

    乐观主义者,不会把问题想得太深刻,也不会逃避问题。刚刚也提到过,他们不会变得过于认真,面对难题会认真应对。其实,直视人生困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乐观主义者不会一开始就放弃。

    认定自己脆弱不完整,不想面对困难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挑战困难。他们会以自己脆弱不完整作为借口,为了说服自己和他人,而选择逃避课题。

    相反,认为自己有价值、自我评价高的人可以承受困难。犯错、失败时不会就此放弃,反而会尽全力去尝试。为了弥补过错而努力。这就是我们所指的认真解决课题的态度和方式。解决课题没有什么捷径,认真面对,没有什么课题是不可能的。很多人还没尝试就放弃。失败的话,从头再来就好,一味沉浸在悔恨和不甘之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有个人用电脑写了几万字的原稿,只因操作失误而毁于一旦。30秒,他呆呆地望着电脑。但是,30秒后,他还是从头开始写起了稿子。因为,再懊悔,失去的原稿是找不回来了。那么,只能鼓起勇气放弃已失去的,继续前进才是。

    内村鉴三举了英国思想家、历史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例子。他说卡莱尔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留给了后人《法国革命史》,而是在他的稿子不幸被人当成废纸烧掉时,反而更加勇敢地重新写稿子的事迹,让同样遭遇的人受到了鼓舞。要说他留给后人的遗物,比起他的著作还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生活方式。(《留给后人的最大的遗物》)

    卡莱尔在得知自己花了几十年写的原稿毁于一旦时,发了十天呆。但是,他终于打起精神来,重新拿起了笔,对自己说:

    “托马斯·卡莱尔,你是个蠢人。你写的《革命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宝贵的是,你战胜了这个困难,重新拿起笔创作。那才是你最伟大的地方。如果,你就这么被打倒了,那么像你这种人写的《革命史》即使真的发表了,也不会对社会有什么帮助,所以,重新写吧!”(前述著作)

    乐观主义者,即使面对困难、危机,也能确信“错误是能弥补的”。阿德勒说,有的孩子很乐观,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圆满解决问题,他们的内心会慢慢形成“勇气、率直、信赖、勤勉”等特性,而这些正是“确信自己能解决课题的人所特有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类本性》)

    “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成长为有勇气、有耐心、有自信的人;要告诉他们不要因为失败就失去勇气,失败后,还可以作为新课题再次尝试。”(《儿童教育心理学》)

    没有人不会失败。遇到失败,只能负起责任。愿意把自己当成是“脆弱、不完整”的人,会装出一副悲叹、反省的样子,但是这么做根本于事无补,对事态本身毫无帮助。

    悲观主义

    另一方面,“抓住一切机会,把自己看成是脆弱、不完整”的人,遇到这种时候,会容易丧失理性。他们要是失去了花几十年来完成的原稿,大概会就此绝望,而不做任何事吧。他们打算让这件事成为“把自己看成是脆弱、不完整的契机”,如果能重新写的话,反而会证明自己不脆弱。他们认为只要能证明自己不完整、脆弱的话,今后就不用再面对重要课题了。

    “悲观主义者又是另外一种类型。他们是最难教育的。这种类型的人,因为孩提时候的经历和印象而形成了劣等感,因为经历过太大的困难,认为人生很不容易。一旦形成了这种悲观的世界观,那么在它的影响范围内,他们的眼睛只会看到人生阴影,相比乐观主义者,他们会更容易感觉到人生的艰难,从而失去勇气。”(《性格心理学》)

    重要的是,并不是说碰到过什么困难,才会变成悲观主义者。即使遭遇相同事情,有的人会选择勇敢面对。应该说,这些人是为了不直面课题,才会选择成为一名悲观主义者,这个叙述应该更为准确。

    当然,一开始或许有一个契机,才会像阿德勒所说的那样,形成劣等感。不过,这个契机发生后,要不要始终把视线投向“人生的阴暗面”、唉声叹气说活着好辛苦呢?这取决于每个人。

    确信自己没能力解决课题的孩子,会更容易形成“悲观主义”的性格特征。阿德勒说。

    “我们会看到胆小、做事畏畏缩缩、封闭自己、不信任以及其他胆小者为保护自己而表现出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类本性》)

    这种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到,心中萌生“放弃”的想法,在它的驱使下,退到了距人生前线距离很远的位置,离开人生课题很远。认为自己无能的人,当然,什么都不会去做的。悲观主义者面对困难时,就是这样,毫无作为。而乐观主义者,“对所有困难都会勇敢面对”,对于眼前的苦难“不会采取过于深刻的态度”。“有自信,轻松看到有利于人生的立场”,“不会提出过分要求”。也就是说,他们认可并接受“面对课题,总会有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即使这样,乐观主义者也是在所处的状况中尽其所能,这就是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之处。

    很多人,摆脱不了“什么都做不了、一定有某种超人的存在”等想法。悲观主义者就是因为这种想法而不愿意面对人生课题。阿德勒经常对学生说。

    “你们想象一下很早以前的祖先,有一次坐在树枝上,那时还有卷尾。他在想着人生好悲惨、该做些什么。其他人说,‘别想这些没用的。事态已经超越了咱们的能力范围。我们无能为力。待在树上是最好的选择。’”试想,如果这个劝告被采纳,会怎么样呢?人类大概到现在还带着卷尾在树上生活吧。实际上呢?那些选择待在树上的人,早就灭绝了。这个灭绝的过程,现在依然在进行。这是很残酷的现实。事实论,总是很残酷。因为没有下树,无疑,很多人都牺牲了。人们遭遇死亡,家庭破裂。这是因为对人生所提的问题回答错误所导致的。”(《个体心理学技术2》Die Technikder Individual psychologie II)

    说无能为力,什么都不做的悲观主义者,后来怎么样了?当然是“灭绝”了。阿德勒说。

    两只青蛙

    阿德勒对朋友讲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两只青蛙在装有牛奶的壶旁边蹦来跳去地玩。玩得太疯,不慎掉进了牛奶壶里。其中一只,开始还摆动了一下腿,但是很快就放弃了。呱呱哭叫,什么都没做,就这样溺水而死。

    另一只青蛙也掉进去了,但是,它心想不管三七二十一眼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蹬腿,于是在壶里拼命蹬腿游泳。谁知,脚底下的牛奶凝固成了黄油。于是,它跳到固体黄油上,成功逃离了牛奶壶。(Manaster al。 eds。, Alfred Adler: As We Remember Him)

    此处,前面那只青蛙是悲观主义者。“反正也没办法了”,陷入绝望,放弃尝试。因为没有勇气面对现状(《个体心理学讲义》),选择不作为。

    后面那只青蛙,可不是一想到“反正也没办法了”就立即放弃的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会认清现实,从真实的现实出发。当一个人客观看待现实时,不会根据自己的希望给它赋予含义(将其属性化)。他们只会在现实中尽其所能。

    从结果来讲,这只青蛙得救了。悲观主义者的青蛙,觉得反正也没办法便放弃,而第二只在掉进牛奶壶的状况下做了力所能及的事。阿德勒强调,有必要把这种乐观主义思想灌输给孩子们。(《儿童教育心理学》)

    如果,掉进牛奶壶的青蛙是乐天主义者的话,那么它就会想“没事,会有办法的”,只是想,但是没有行动。乐天主义者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会想,没关系、不会发生坏事,不管发生什么事,他们只是说“总会有办法”,而毫无作为。甚至会希望,依靠超自然的力量逃离险境。然而,只是等待的话,什么都不会发生。谁都不知道会不会“有办法”。

    有的人乍一看是乐天派,实际上并不是。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在所有情况中都是乐天派,那么他其实是悲观主义者。(前述著作)他们直面败北,看上去丝毫不惊讶,认为万事早有安排,他们只是表面上会装出一副乐天派的样子而已。

    这种人,目睹事情没有遂自己所愿时,会很失望。认为自己的命早已注定的人,往往是过去曾经遭遇过可怕的事,不过当时没有受伤而得救。这种人感觉自己命中注定要和更高一等的目的拴在一起的。

    阿德勒举了个例子。一个人原本是抱着这种想法的,然而,自从经历了和自己的期待完全南辕北辙的事情之后,勇气受挫,患上了抑郁症。(《个体心理学讲义》)

    这个人有一次想去维也纳剧场。但是他需要先办完另一件事。待他好不容易赶到剧场时,发现剧场发生火灾,烧尽。只有自己获救。经历了这件事情后,他觉得自己命中注定要完成更伟大的目标,这一点不难想象。一切都很顺利,直到他和妻子的关系破裂。他很沮丧。这件事成了一个契机,他心里那根重要支柱轰然崩塌了。他一直都是一个命运论者,因此也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去改善和妻子的关系。阿德勒这样解释:

    “命运论,其实是胆小懦弱的逃避。人要沿着正确路线行动,去完成课题;而命运论给了这种人借口,让他们逃离了正确轨道,不用去面对课题。可想而知,命运论是虚伪的支柱。”(前述著作)

    阿德勒认为,不管是用“世界是粉红色的”、还是用悲观的词汇来描写世界的,都属于一种逃避方式。(《儿童教育心理学》)前者会助长盲目的乐天主义,后者则会助长悲观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达豪(Dachau)有一个犹太人集中营。艾尔弗雷德·法罗尔,曾经听阿德勒讲过两只青蛙的故事,他就给集中营的人们讲了这个故事,很多人因此而受到鼓舞。而其他的犹太人在送到毒气室之前就已经因为精神崩溃而死去。(Manaster et al。 eds。, Alfred Adler:As We Remember Him)

    很多人听到两只青蛙故事时,把后面那只乐观主义青蛙和自己对号入座重叠在一起了吧。通过这个行为,他们在自己所处的现实中,成功地超越了现实。

    不从人生课题逃走

    “我们来想一想这样一群人吧。比如,性生活不顺、工作上不努力或者几乎没有朋友,苦于和伙伴们接触交流的人。我们甚至可以断定,这种人由于给自己加上了很多极限和限制,就只能把活着本身视为没有什么好机会、只有失败、既困难又危险的事。这些人的行动范围都很狭窄,这也表现出了他们的想法,即‘所谓人生就是,面对危害筑起屏障来保护自己,安全逃出险境来保护自己的过程。’”[《有关人生之意义的心理学(上)》]

    “性生活不顺、工作上不努力或者几乎没有朋友,苦于和伙伴们接触交流的人”,虽然和通常阿德勒所说的顺序不同,但指的就是爱的课题、工作的课题、交友的课题中抱有各种问题的人。这种人之所以变得“把活着本身视为没有什么好机会、只有失败、既困难又危险的事”,是因为“他们给自己加上了很多极限和限制”。

    的确,只要一着手就能把任何课题做得完美吗?并不是。但是,他们却在积累失败经历的过程中,已放弃解决课题;他们不能解决问题并非是自身存在限制,而是因为他们为了不面对人生课题而主动给自己加了很多限制。当然,如果你逃避了课题,自然不会受伤。如果有人将人生视为“危险”,那么一定是因为他们有这个需求才会这么做。为了“安全逃离危险,以便保护自己”,就得逃避人生课题;要想把逃避行为正当化,就得把人生当成是危险的。我们必须指出,这种行为是由他对人生的定义、对人生所赋予的含义所决定的。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样的一群人吧。他们具有亲密、协助性、充满爱的关系,工作上得到了有意义的成果,友人也多,和人的结交也广而丰富。我们可以说,他们将人生视为“会提供很多好机会、没有什么不可避免的失败、充满创造性”的课题。他们面对人生所有课题时所拥有的勇气证明他们的想法,即“人生就是对伙伴抱有关心、认为我是整体的一部分、并对人生幸福做贡献的过程。”(前述著作)

    他们即使面对课题受挫,也不会因此而觉得自己倒霉。连失败,在他们眼里都是一个好机会。即使失败,也不会将其视为“不可挽回的”。

    “人生就是对伙伴抱有关心、认为我是整体的一部分,并对人生幸福做贡献的过程。”

    这就是对共同体感觉的简明扼要的阐释。

    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人绝对不是被命运玩弄于掌中的无力存在。当然,这不是说人生能完全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只要活着,就会在现实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会发现人生并不是你所想的。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仍然要继续活下去。

    面对困难,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状态、遗传、过去的成长经历、过去所经历的事故、灾难等上面,就无法继续前进。阿德勒说道。

    “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个方法(不是看每一个个别现象,而是始终关注在整体中的位置),并且通过进一步了解和认清自己来采取更为恰当的做事方法,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对别人,尤其是对孩子们带来某种影响,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也不会以原生态家庭为借口而落入不幸或者一直选择不幸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人类文化就算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就能培养出认为自己是命运主人的一代人。”(《性格心理学》)

    我们在前面提过很多次,遇到不顺时,我们在自己以外的东西上求原因,会让我们感到轻松。然而阿德勒绝对不提倡这么做。重要的是,从今往后要怎么做,只要知道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并且有勇气选择和之前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